首页
>机关建设>模范机关、清廉机关、文明机关

海关精神与传统文化底蕴

[ 机关原创 ]  作者:彭雄武

发布时间:2021-08-13  |  点击数:  |  保护视力色:  |  文字显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也是海关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海关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海关文化的支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关关注海关精神的培育,提炼了“忠诚公正、兴关强国”的海关精神。这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海关总署深入研究海关系统文化建设发展现状,结合海关职能和道德的要求,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为核心的海关价值观,各级海关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深刻认识、践行海关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把“中华文化”影响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建设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被确定为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重要内容。海关总署又作了部署,审视海关精神与海关核心价值观内及其实践,按照“十四五”提出的要求,部署海关工作,已经成为时代要求与实践发展对我们提出的理论课题。本文结合宁波海关实际,就海关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一探讨。


一、“忠诚文化”的精神支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土有责”

“忠诚”首先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概念呈现,具有真诚、正派等含义。忠和诚的意义是最接近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的重点都在于内而不是外。在中国传統文化中,忠诚是重要品质。自古至今,我国十分珍视忠诚。古代典籍《忠经》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于忠”。孔子以“文、行、忠、信”“四教”育人;孟子将“仁、义、忠、信”为人们应当追求的“天爵”;宋代则明确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看作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而在近代,孙中山提出“新八德”,并把“忠诚”放在首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忠诚”一直被视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品格。


爱国奉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而忠诚文化则是中国人的信仰文化。无数志士仁人,以他们的言行说明忠诚文化丰富内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屈原给人们留下了“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丽诗句;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凯旋,创作了《大风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就是说要有一批人来守土,负责站岗放哨。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当时北方仍有蒙元残部,对明朝安全构成威胁,朱棣国守考虑,采取“天才守边”方式,用行政手段把全国的人力倾力向北边境集中。


其实,国家意识自古有之,这是传统文化的文化因子。南宋的绍兴著名诗人陆游,尽管身在异乡,由于生于忧患,长于坎坷,他的爱国爱乡情感始终存在,他的心与危难之际的国家命运一起跳动,紧密相联,其家国情怀的诗句比比皆是。史称陆游年少时曾几“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陆游的不少诗句闪耀着爱国传统的光辉,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国雄心,表达强烈爱国思想。他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病起书怀》中“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清初,顾炎武最早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说明忠诚文化发展并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


尤其是宁波帮素有“守土有责”爱国情怀,他们闯荡天南地北,积累资金、发财至富之后,总是创造各种条件报国爱乡。爱国实业家方液仙,为了支持祖国抗日战争,积极救护抗日将士。“一・二八”淞沪战争时,方液仙在中化社内办了伤兵医院,对坚持抵抗的十九路军伤兵员进行及时救护。项松茂在五洲皂药厂内编组义勇军一个营,自任营长,聘交通大学军事教官施以军事训练。同时,要求厂里职工,多制军用药品,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寇。大后方的宁波籍企业家刘鸿生、虞治卿、余名钰、胡西园、叶友才等,为发展经济、支援抗战作出重要贡献。比如,宁波帮创办、管理的渝鑫钢铁厂,生产钢铁和军用物资,如炸弹、手榴弹和山炮,有力地武装了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勇士,为抗战胜利做了重要贡献。


海关精神体现“守土有责”。《海关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明确提出该法的制定意义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利益”。作为海关的培训教材的《海关概论》讲义也明确指出:海关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代表中央政府。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部门,“把关”是海关工作重要职责。因此,“守土有责”在海关职业要求中居于首位。海关的任何工作和海关关员所做的每件事必须坚持“为国把关”这一点。海关精神体现这一思想。


“把关”是海关的神圣职能,也是海关突出特点。强调“把好国门”,表明海关人牢固树立“忠诚”信念和“责任”意识。抓住了“把关”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海关职能特性和实践要求。“把关”是海关关员神圣职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守土有责”精神深刻总结。维护国家的主权利益,源于传统文化“守土有责”的历史渊源和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守土有责”精神,为国家把好关,为海关尽好责。


二、在“公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一脉相承

与私相对,公正即公平正直,即不偏不倚、正直无私。公正作为一个道德范畴。公平和正义的内涵又有一些重叠。

社会的公平公正是民众的呼唤,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稳定器。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不讲公平公正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此种情况下强调公平公正势在必行。海关精神是对海关历史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时代性。是海关精神重要内容。


公正是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一脉相承。公正是指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所有人民最渴望的价值。“公”以不偏不依为特征,而“直”也是不偏不依。因此,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公、直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韩非子说:“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正不偏党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主张统治者公正,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明确提出“政者,正也”,表明君主如果缺失公正的美德,就会失去作为善治国家的必要基础。将“天下为公”作为治国安邦的施政理念,是对理想的治理秩序的整体性设计。孔子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的“公”具有公共、公义、公正、公平的政治意蕴。所谓“天下为公”,旨在国家是公共的,是人民大众的,立法必须公正,治国理政必须公正。天下的事必须公道。商鞅认为:“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西汉淮南王曾指出:“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说明执政者必须一心为公,如果忽视社会公正,就会使百姓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出现动乱现象。


可见,“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社会根本治理法则,是志士们所追求的社会治理理想。吴兢在总结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经验时,指出其“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事实表明,传统的公正观中还包含着强烈的均等思想,对财富分配过度悬殊表示反对,认为贫富悬殊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孔子明确强调:“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体现了他的财富分配的平等的关系。


纵观历史上几次大的农民起义,几乎都是以“均贫富、等贵贱”作为他们发动农民起义的口号和宗旨,试图将“人人平等、天下共享”的愿望变为现实。北宋农民起义军钟相、杨么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对此表达了对争取平等生活的追求;明年末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斗争纲领,号召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推翻不公正、不平等的统制次序;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在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明确天下百姓“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康有为更是描绘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蓝图,充分反映了他的平均主义理想。这些思想,尽管不全,这些“均贫富”都主张及其实践应该有其意义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推动的历史发展。


上述事实表明,有作为的古代思想家和农民起义领导都主张“天下为公” “均贫富”,缩小贫富差别,但这一做法尽是空想,真正做到是不可能的。只有大家起来奋斗,才能改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建立平等公正的盛世。但合理性在于社会主义内在本质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使所有人共同享有创造出来的成果,目的在于人人共享。我们提倡的公平公正,正是这种思想的批判继承。


三、“兴关强国”的文化因子是传统文化的“勤政职守”

“兴关强国”是海关精神又一重要内容,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文化因子。海关精神中的“兴关强国”,其本质是体现海关的敬业精神,要求各级海关和海关工作人员向赋予其主体负责,即对国家、人民负责,立足本职岗位,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把关服务能力。这既是海关的政治方向,也是关员的起码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作为把守国家进出境大门的海关卫士应树立为国把关的神圣感,强化为国把关的责任感,严把国家进出境大门。历史和现实表明,这一价值取向成为各级海关和海关关员的最高目标。“为国把关”就是指海关把守国家经济大门,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好把关职能,诸如维护安全与便利,保护知识产权,履行原产地管理职责、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新时期的海关精神充分体现了海关要求,体现海关履行“把关”与服务的职能。


敬业是对作为主体的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对事业或工作恭敬严肃,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尽心尽力,服务民众、服务社会。这种敬业精神自古有之。


“敬业”在古代表现为“勤政守职”。传统文化中有关精英有丰富的“职守”思想,传统文化精英深深懂得勤政守职在巩固执政地位的作用。春秋晚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在他的治理中,率先垂范,勤政守职,提出解决地方治理的措施,深得民众厚爱。《史记》说: 勾践“自身耕作”,与“百姓同其劳”,其“夫人自织”,就是说勾践亲自到田间耕作,夫人亲自织布,与百姓一道艰苦劳动,以恢复和发展越国经济。“大夫种为越王垦草创邑,辟地植谷,率四方之士,专上下之功”。致使“荒无遗土,百姓亲附”。为富国强兵,勾践还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招抚流亡,开是荒地,劝农桑,增长人口,节用富民,开展练兵,重用人才等主张,深得民心。


北宋鄞县进士汪思温在余姚任县令期间,勤政守职,颇有政绩,“濒海有堤久圯,力复之海田免水患”,“复作样堰、陈堰、焦家斗门,民皆父母戴之。传为佳话。


慈溪人黄震是位能吏。在任上忠于职守,为民众服务。南宋成淳六年(1270)四月,黄震添差通判绍兴府。他到任后,沿途进行民情调查。采访到绍兴境内水利状况,当即上报提举常平司,请求修护余姚石堰、上虞通明堰及其他废坏河渠,并就如何修建这些水利设施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可是,是年抚州(今江西临川)发生旱灾。朝廷急遣黄震任抚州知府进行救灾。翌年二月,黄震接到任命后,立即单车疾驰抚州。他勤政职守,在途中进行调查,约集有钱的富人、耆老到城中集中,同时,亲自煮粥送给饥饿的难民。到州府后,请求朝廷暂借和糴米1万石,以赈饥荒。通过以上措施,饥民获得了救济,社会次序趋向稳定,得到民众赞尝。


泰不华,原籍白野山,入籍台州临海县。元至元元年(1321),赐状元及第。在职期间,乐易近人,考察民情,为民谋福。曾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时,有政绩。浙西大水成灾,灾民饥饿,但元政府照例交租赋,百姓困苦,无法交纳。泰不华为此入朝,力言于中书,免其租赋。至正元年(1341),任绍兴路总管,任职期间,忠于职守,他“革吏弊,除没官牛租,令民自实田以均赋役”。


要做到勤政职守,就要服务民众、服务社会。传统文人志士以他们的实践作了最好的译释,以民休养,轻徭薄赋,爱重民力,继承弘扬儒家“使民以时”思想,爱民如子。王阳明尽职尽责,关注民生。他在平定江西等地暴乱后,主张“以民休养”的政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达到本固邦宁。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三十日,王阳明在《旱灾书》中指出,当时的江西之民,因雨泽不降,禾苗枯死,军旅干旱,一时并作,深受“废耕耘之业,事征战之苦”,即使那些富裕大户亦不兔饥馑,而下户小民“得无转死沟壑,流散四方”,以致“饥寒交迫,征输所苦”。为此,王阳明要求政府赈济救灾,蠲免税租,暂将江西正德十四年“分税粮通行优免,以救残伤之民”。在要求宽免钱粮得不到批准,不得不催证时,他多次自责:“鸣呼!目击贫民之疾苦而不能救,坐视征求之患迫而不能止,徒切痛楚之怀,曾无拯援之术,伤心惨目,汗背赧颜,此皆本院之罪”。他的为民众服务的社会思想,还体现在重视商人,服务商人。自秦汉以来,一直是祟农抑商,而王阳明却主张“四民平等,服务商人”。为此,他提出“今后商税,遵照奉行事例抽收,不许多取毫厘;其余杂货,俱照旧例三分抽一;若资本微细,柴炭鸡鸭之类,一概免抽”,同时明确规定“不得上登商船,借以查盘为名,侵凌骚扰”。


我们从上述的阐述中可以看到,学者精英职位不论高低,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心忧天下,爱民亲民,因此能赢得百姓赞誉。敬业正是与传统文化勤政职守相契合,它是传统文化中勤政守业的继承和弘扬。


四、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内容的梳理与解读,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些内容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内容毕竟是形成于中国古代、近代,服务于过去的社会制度,皇权专制主义,精华和糟粕并存,这就必要做好转换和创新,焕发它应有的价值。笔者认为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挖掘,深入研究。对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深入研究。这是创造转化。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内容丰富,且形成于古代、近代,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经历种种社会变革后,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逐渐下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有关内容并进行不同视角的研究。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扬弃的予以继承。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精华,在认真整理、正确评析的基础上,继承这些思想精华。诸如,“忠诚” “公正”等。


第二,赋予时代内涵。优秀文化传统的世代传承,不仅塑造了不绝的历史现象,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是简单地“拿来主义”,兼收并蓄,而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扬弃,给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古为今,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定的对待,在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实践表明,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封建思想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扬弃,诸如,如果将“忠诚”定性为“忠君”,将其内容演变成私人化依附与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这就不对了。对于其合理因素进行转换,赋于时代内涵,使之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中国古代的“忠诚”是忠于封建帝王,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忠诚”,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尽职尽责,恪尽职守,爱社会主义祖国。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是指南宋的军队,陆游的爱国情感是收复金军占领的失地,这就需要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气息。在新时代把爱国的热情引导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上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就是对“忠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公正”,在古代是绝对平均主义,而今天我们公正公平等尊重人的的基础上。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我们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使文化成为助力海关事业发展行之有效的软实力。(宁波海关直属机关党委供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