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暑假最后一期“小小执法员”综合执法体验活动在余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顺利开展。10余名小朋友在执法队员的带领下,先后参与队列训练、执法课堂、模拟办案、视频巡查等环节,近距离、深层次地感受执法工作的真实面貌。 今年暑假期间,该局已连续举办三场此类体验活动,吸引48组亲子家庭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抽象的法治教育变得可视化、可感知,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法治意识。
图:执法队员带领小队员们体验队列训练
近年来,余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紧扣“三四五”工作法,不断革新工作路径,以党建品牌“红领蓝·余心同行”为引领,将法治教育作为连接政府治理与群众参与的“桥梁纽带”,创新探索“三方联动、四维立体、三级阶梯”的全链条普法模式,通过“小手拉大手”的生动实践,推动法治意识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共鸣”转变,从“单点覆盖”向“全域浸润”延伸,让法治精神在互动参与中落地生根,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一、精准对接需求,构建三方联动机制——凝聚法治教育“向心力”
法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回应群众需求。余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打破传统“政府主导、单向输出”的单一模式,创新建立“家校+社会组织+综合执法”三方协同机制,形成需求共商、资源共融、责任共担的治理共同体。一方面,以“家庭—学校”为情感纽带,针对学生群体法治认知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实践要求,多渠道收集家庭对市容秩序等民生领域的关注点,精准定位法治教育突破口。另一方面,引入小卷毛公益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力量,发挥其贴近群众、灵活组织的优势,通过举办爱心义卖、宣讲展示、普法沙龙等活动不断优化升级普法方式,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身边事”。三方联动之下,法治教育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单”,真正实现了“需求在哪里,普法就到哪里”。
图:执法队员在学校周边发放普法宣传手册
图:参加“民法典宣传月”普法活动
二、创新体验方式,搭建四维立体场景——激活法治实践“内驱力”
如何让抽象的法律条文“活起来”“动起来”?余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聚焦“参与感”与“沉浸感”,精心设计“岗前培训—实地更岗—情景模拟—传播延伸”四维立体场景,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深化法治认知。岗前培训“打基础”:开设“执法小课堂”,邀请一线执法队员讲解市容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图片展示、问答互动,帮助参与者掌握“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规”的基础认知。
图:执法队员为小队员们讲解执法知识
实地更岗“亲体验”:组织“小小执法员”实践活动,让参与者跟随执法队员走上街头,参与“门前三包”检查、车辆违停劝导等工作,在“劝阻一次不文明行为”等实践中,体会执法工作的不易与法律的刚性约束。
图:执法队员带领小队员们体验违停抄告
情景模拟“强共鸣”:打造“法治微剧场”,围绕“无照经营”“绿地违停”等常见问题,在执法队员的指导下,学生们体验亮证执法、调查询问等流程,在办案的全流程模拟中,直观感受执法程序的严谨性和规范执法的重要性。
图:执法队员带领小队员们体验办案调查询问阶段
图:小队员展示自己的“执法证”
传播延伸“扩影响”:通过邀请电视台跟拍、短视频展播等形式,让法治故事从“现场”延伸到“云端”;通过心得分享,将执法体验内化为自我收获;通过发放普法宣传册,鼓励孩子向家长分享学到的规则知识,将法治教育延伸至家庭,让“小家庭”带动“大社区”,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图:小队员们接受电视台采访,分享参加感受
三、丰富活动载体,设计三级阶梯模式——培育法治信仰“持久力”
法治教育既要“接地气”,更要“有梯度”。余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构建“开放日—体验周—实践月”三级阶梯模式,推动法治意识从“短期触动”向“长期浸润”升华。开放日“初接触”,学生家长们走进执法场所,通过观摩装备、聆听讲解,揭开执法工作的“神秘面纱”,直观感受执法工作的规范与严谨;体验周“深参与”,模拟执法场景让学生们化身“小小执法员”,在劝导、检查等互动中体会执法的责任与温度;实践月“固成效”,执法课程延伸至生活场景,鼓励孩子们将所学转化为行动,积极参与社区普法宣传、监督身边不文明行为,真正让法治意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图:小队员们参观共享法庭
图:小队员们合影留念
从“小手拉大手”的温情互动,到“三方联动”的协同共治;从“四维场景”的沉浸体验,到“三级阶梯”的长效培育,余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红领蓝·余心同行”党建品牌引领下,正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法治教育新格局。如今,“综合执法”不再是冰冷的标签,而是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法治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一次次参与中转化为自觉行动。未来,该局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为根、以群众需求为本、以创新实践为翼,让法治之光照亮城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共同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综执答卷”。(余姚市供稿)